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A片,张柏芝用嘴给陈冠希高潮,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,成人午夜特黄aaaaa片男男

環球快資訊:神舟十六號發射成功,一文透徹了解任務亮點

來源:虎嗅網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騰訊太空(ID:qqtaikong),作者:喬輝,原文標題:《神十六發射成功!首位非軍人航天員進太空,一文透徹了解任務亮點》,頭圖來自:視覺中國

據央視新聞消息,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,長征二號2F運載火箭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并取得圓滿成功!地點位于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。本次發射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。神舟十六號將在飛行6.5個小時后對接中國空間站,然后與空間站上的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“太空會師”。

神舟十六飛行乘組由指令長景海鵬、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和載荷專家桂海潮組成。景海鵬屬于中國第一批航天員,朱楊柱和桂海潮屬于中國第三批航天員。本次飛行也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


(資料圖)

圖注: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(桂海潮、景海鵬和朱楊柱)

景海鵬分別在2008年、2012年和2016年三次進入太空,這是他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,是中國到目前為止進入太空次數最多的航天員。朱楊柱作為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,執行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,并在太空開展相關技術試驗。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,他在科學、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,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。

一、本次飛行乘組四個首次

1. 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首秀

本次飛行乘組與以往最大不同是,除了航天駕駛員外,新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兩個類別。其中,航天駕駛員和航天飛行工程師主要負責直接操縱、管理航天器,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,載荷專家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。

2. 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首秀

我國第一批9名在役航天員分別是楊利偉、聶海勝、費俊龍、劉伯明、翟志剛、景海鵬、劉旺、張曉光和鄧清明。

第二批7名航天員分別是劉洋、王亞平、陳冬、湯洪波、葉光富、蔡旭哲和張陸。

朱楊柱和桂海潮屬于第三批航天員。此前,根據官方報道,我國于2020年10月完成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選拔,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、7名飛行工程師、4名載荷專家。

3. 首次有非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

桂海潮是北航的教授,也是我國首位非軍人航天員,他從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,成為中國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,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。2022年6月,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。

4. 首次一位老航天員帶兩位新航天員

你是否有注意到,此前的飛行任務中,通常是兩位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老航天員帶一位新航天員。但這次不同,作為老航天員的景海鵬帶領的是兩位首次執行任務的新航天員。

二、中國空間站新階段的六類任務

根據中國載人航天辦消息,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,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,航天員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將趨于常態化,主要包括六類任務

1. 駕乘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和返回,輔助貨運飛船、巡天望遠鏡等來訪飛行器對接和撤離,確保人員、物資正常輪換補給。 

2. 對空間站組合體平臺的照料,包括飛行器狀態設置、在軌物資管理、平臺設備維護巡檢、艙內外設備安裝、載荷進出艙等工作,確保空間站平臺安全穩定運行。 

3. 乘組自身健康管理,包括健康狀態監測、在軌鍛煉訓練等,確保航天員在軌健康工作生活。 

4. 進行在軌實(試),利用空間站艙內外應用設施開展大規模科學研究與應用,確保發揮空間站應用效益。 

5. 開展科普及公益活動,包括天宮課堂授課、公益視頻拍攝等,最大化發揮空間站綜合效益。 

6. 進行異常情況處置,包括在軌故障的應急處置,對故障設備進行在軌維修更換,必要時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維修作業,確保空間站能夠長期穩定運行。

三、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再次形成最大構型

2022年11月份,神舟十五號飛船對接空間站后,曾經形成過所謂“三艙三船”的構型:一個核心艙、兩個實驗艙、一艘貨運飛船、兩艘載人飛船。當神舟十四號返回地面后,空間站退回到“三艙二船”的構型。本次,神舟十六號進入太空后,對接在中國空間站的徑向對接口上,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再次形成“三艙三船”的最大構型

圖注:中國空間站三艙三船構型。

我們不妨簡單梳理一下空間站的結構:首先處于核心位置的是“天和”核心艙,核心艙上有五個對接口:分別是前向對接口、后向對接口、兩個側向對接口和一個徑向對接口。

其中,兩個側向對接口分別對接問天和夢天實驗艙、后向對接口對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、徑向對接口對接神舟十六號飛船、前向對接口對接神舟十五號飛船。這樣梳理一下就很容易想象空間站的整體布局了吧。

四、黃金搭檔:不斷優化的神箭和神舟

圖注:5月22日,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組合體在轉運途中。

目前,我國歷次載人發射使用的都是長征二號F火箭,這款火箭安全性極高,主要用于載人航天。火箭高58.34米,由四個助推器、芯一級火箭、芯二級火箭、整流罩和逃逸塔組成。其中,芯級直徑3.35米,助推器直徑2.25米,逃逸塔位于火箭頂部,因此長征二號F火箭的辨識度非常高。在發射初始階段,一旦航天員有危險,逃逸塔上的火箭會迅速點燃,可快速把航天員帶到安全的高度并最終安全落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每次長征二號F火箭外觀看起來都非常相似,但每次發射都在迭代優化。據官方數據,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全箭可靠性指標達0.98,安全性指標達0.997。

神舟飛船是我國自行研制,用于天地往返運送航天員。飛船主體由軌道艙、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。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,總長度為2.8米,最大直徑2.27米,一端與返回艙相通,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。軌道艙集工作、吃飯、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于一體。軌道艙的兩側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,在獨自飛行時也有電能供應(注釋:從神舟七號開始,省去了太陽能電池板)

返回艙呈鐘形,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。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,長2米,直徑2.4米,內設可供三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,供航天員起飛、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。

推進艙呈圓柱形,長3米,直徑2.5米,底部直徑2.8米,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,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,還有電源、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。

五、歷數中國空間站建設和發展階段的發射

文章開頭我們提到,本次發射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。此前,中國空間站建設階段,經歷了重要的11次發射。每次發射我們都進行了跟蹤報道,整理如下:

1. 2021年4月29日,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“天和”核心艙成功入軌。

2. 2021年5月29日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送入軌道,成功對接“天和”核心艙。

3. 2021年6月17日,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在“天和”核心艙,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聶海勝、劉伯明、湯洪波,成為首批入駐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。

4. 2021年9月20日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把天舟三號貨運飛船送入軌道,成功地接“天和”核心艙。

5. 2021年10月16日,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“天和”核心艙,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翟志剛、王亞平、葉光富,成功入駐空間站,并進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空授課。

6. 2022年5月10日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把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送入軌道,成功地接“天和”核心艙。

7. 2022年6月5日,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“天和”核心艙,陳冬、劉洋、蔡旭哲三名航天員入駐,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。

8. 2022年7月24日,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入軌,問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于“天和”核心艙。

9. 2022年10月31日,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成功入軌,夢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于“天和”核心艙。

10. 2022年11月12日,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送入軌道,并成功與中國空間站對接。

11. 2022年11月29日,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,隨后成功對接中國空間站,航天員飛行乘組已在軌生活了180多天。

六、中國空間站相關任務還有哪些發射?

目前,中國空間站進入了長期有人駐留模式。按照節奏,平均每年發射兩艘貨運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,其中貨運飛船在文昌發射,載人飛船在酒泉發射。

此外,2024年前后還有一個大彩蛋,那就是中國第一個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,并與中國空間站形成“伴飛”狀態。

圖注:太空中飛行的“巡天望遠鏡”(藝術圖)。

這臺望遠鏡的口徑達到了兩米,分辨率和哈勃望遠鏡相當,但視場卻是哈勃的300多倍,這意味著它的巡天效率比哈勃更高。屆時,長征五號B火箭將在文昌執行這次發射,有興趣的朋友請留意官宣時間,不要錯過現場觀看發射的機會。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騰訊太空(ID:qqtaikong),作者:喬輝

標簽:

推薦

財富更多》

動態更多》

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