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A片,张柏芝用嘴给陈冠希高潮,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,成人午夜特黄aaaaa片男男

鹽堿地里種油菜 創下高產新紀錄

來源:解放日報

種糧大戶張綠林在江蘇鹽城東臺市的沿海灘涂上,承包了2000畝土地,用來自建農場。俗話說,鹽堿地里種莊稼,十年九不收。記者初次聽說時,感到十分詫異,張綠林這門生意豈不是穩賠不賺?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沒想到,現實正與記者的設想完全相反。從1996年租地至今,張綠林算過,“農場效益還可以”。今年6月,其中一片輕度鹽堿灘涂地上種出來的油菜新品種“中油雜501”,實收菜籽畝產為323.87公斤,創下全國鹽堿地油菜高產新紀錄,這一數字甚至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還要高出59.2%。

鹽堿地變良田,正在張綠林的農場中成為現實。據測算,我國有近1.5億畝鹽堿地具有開發利用的潛力。張綠林的經驗能復制得更廣泛嗎?

20多年灘涂變良田

張綠林的2000多畝油菜地,距離黃海只有1公里左右,天氣好的時候,站在地里就能看見海。

上世紀90年代,鹽城沿海圍墾,這里常年被潮水浸染,是名副其實的鹽堿地。當時張綠林正嘗試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,雖然這片地土壤條件不好,但勝在面積大,且連成片,進行規劃開發時,留出的道路也寬。而尋常耕地大多零散分布,村里道路狹窄,大型的播種機、收割機寬度達到6米,根本開不進田里。

“當時種糧食是不可能的,只能種一些耐鹽堿的作物,比如油菜。”張綠林說,“油菜能立苗就能有收獲,麥子、水稻種下去,苗都出不來。”這片鹽堿地上種油菜很合適。以前種油菜要靠農戶養出幼苗再移栽,收割的時候也需要人手,平均每畝地得雇3個人打理;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后,每百畝油菜地只需要2個工人,人工成本大大下降。

即便如此,鹽堿地產量也趕不上肥沃耕地。租下土地的前4年,張綠林持續投入,回報寥寥。

在鹽堿地上發展農業,土壤改良是繞不過的門檻。油菜是秸稈作物,成熟收割之后,將秸稈粉碎,再埋進土壤里,能夠改善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。同時,埋下去的秸稈與下層土壤之間形成“隔離層”,增加土壤通透性,下層鹽分不容易上返,上層鹽分更容易隨著雨水溶解。這是土壤改良的有效手段之一,叫秸稈還田。

如果到張綠林的農場看,田里橫著豎著開了很多條溝,網格狀的,看著奇怪,其實是另一種改良鹽堿地的手段。開挖排水溝,下雨時土壤中鹽分溶解到雨水中,并隨之下滲,再流到排水溝里,將土壤逐步清洗淡化。

經年累月,土壤鹽度逐步下降,肥力日漸提升,水稻、小麥等糧食作物也能成活。2000年,張綠林農場賬上開始有收益了。現在,昔日鹽堿地已成為良田,海邊的地理位置反倒顯示出優勢,“旱的時候凈化海水澆田,澇的時候從排水溝往海里引。”張綠林說,甚至有些旱澇保收的意思。

鹽堿地成了“聚寶盆”

“東臺有85公里的海岸線,以及沿海廣闊的灘涂鹽堿地。”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介紹,鹽堿地的有效利用一直是當地不斷探索研究的重要命題。

與此同時,我國是油料生產和消費大國,同時也是進口大國,我國食用油對外依賴度大約為70%。目前,我國常年種植油菜的面積在1億畝左右,可用于油菜生產的鹽堿地面積也在1億畝左右。這意味著,如果把適合油菜種植的鹽堿地都利用起來,我國食用油依賴進口的局面將可能得到緩解。

去年10月,張綠林在農場種下了200畝油菜新品種“中油雜501”。這個品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帶領團隊歷經10年攻關選育而成,具有耐鹽堿、耐密植等特點。“普通油菜每畝地種1.8萬到2.5萬株,這個新品種能種將近6萬株,并且化肥農藥等投入并沒有增加太多。”張綠林說,密度翻倍,產量自然就高。

今年6月初,經過現場測算,“中油雜501”實收畝產323.87公斤,畝產油量約163.17公斤,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增加59.2%,比當地油菜平均畝產油量增加82.3%。另外,種植油菜后土壤鹽含量降至約1‰,是周邊冬閑區土壤鹽含量的50%左右。

鹽堿地變良田,更是“聚寶盆”。張綠林算了筆賬,新品種在人工、農機具、農藥、化肥等投入上每畝生產成本400元左右,可節約生產投入100元以上。同時,在沿海灘涂輕度鹽堿區,每畝可多生產50到90公斤菜籽油,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。

這是油菜品種培育的重要成果。不過,即便是這樣優秀的品種,也無法適用于所有鹽堿地。經過20多年的改良,張綠林的農場已是輕度鹽堿地,鹽分控制在1.5‰左右。中度鹽堿地上,即便是經驗復制,也有很多難關要攻克。至于重度鹽堿地,主要目標仍然是改良土壤。

雖然任重道遠,但張綠林20多年的實踐證明,鹽堿地改良是行得通且值得一試的路子,這對保障我國油料安全和糧食安全都有重要意義。如今,油菜收割后,2000畝鹽堿地上,水稻已經插秧,待到秋天,又能見一片金燦燦的稻田。

標簽:

推薦

財富更多》

動態更多》

熱點